https://unews.nccu.edu.tw/unews/%E9%9D%92%E8%BE%B2%E5%A4%A2%E6%94%8F%E6%98%AF%E5%81%87%EF%BC%9F%E3%80%80%E8%BF%94%E9%84%89%E5%B0%91%E5%B9%B4%E4%BB%94%E5%9C%A8%E7%94%B0%E9%96%93%E7%9A%84%E7%94%A2%E9%8A%B7%E5%9B%B0%E5%A2%83/
這篇不錯,可以先把這篇看完,我點出裡面幾個我覺得值得評論的橋段。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碩士班畢業的劉育昌,眼睛閃閃發亮地講起他的「青農夢」,他對於有機農業的憧憬,來自大學的課堂。當時,教授甩著畢業學長種植的有機葡萄,直接摘一顆放進嘴裡,說:「這才是真正的農產品。」劉育昌聽完教授的話,當下熱血沸騰,想要種出同樣令人安心的農產品。
現在青農以小農居多,其中有高比例選擇有機耕作,卻仍在摸索生存之道。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6年,全台耕地面積約79萬公頃,有機農田卻佔不到1%面積,在農業中只屬極少數,相對地,銷售通路也面臨不夠完善的困境。
一般的農產品就不令人心安嗎?要有機才令人心安這是一種很弔詭的說詞,看到新聞內容講的教授在說有機葡萄才是真正的農產品,這我真的不禁為現在的農學教育擔憂了起來。
台灣要有機生產不是不能,而是困難,國外在推有機有些地方的氣候就很適應,要有機管理也沒多困難,我看過一些國外農場的管理沒有拿有機只是因為人家有用化學肥增產,至於施藥因為太麻煩還有需要跟通路溝通的部分,乾脆不用藥。
但台灣不是這種環境,台灣氣候熱、濕度高、氣候穩定度低,自然衍生出許多的病蟲害,在有機管理上更加的困難。
我認識一些經營穩定的有機農民,例如交Costco有機火龍果、交通路有機空心菜、有機九層塔的農民,過去都是慣行的農民。
這些成功的農民都是由於自身多年的種植經驗的精進,逐漸達到減藥、不用藥、有機,慢慢精進生產技術的途徑,而不是一開始就投入有機。
新農直接投入有機生產就像剛離開新手村就直闖魔王的迷宮一樣。
非農相關轉農當然是很辛苦且艱辛的路,之前農委會喊出10年30000青年返農,我就覺得很好笑,其實在多數的農產業缺的不是農民,而是農工,不是沒有人願意投下去生產種植,而是缺少農工來從事農務工作。
持續輔導青年轉農,完全不會解決缺少農工的問題,新進從農者也因為規模跟缺農工,多數經營的品項都很相似,借個幾百萬小夫妻搭個溫網室開始種小黃瓜、小番茄、哈密瓜、甜瓜、短期葉菜等。
有部分成功的案例作為標靶人物宣傳,但多數都是經營失敗的悲慘從農之旅。
一般人不會知道這些,但每一個閒置的溫室正述說著經營者的苦痛。